教學科研論文
新課程下的思考與實踐
時間:2013-12-29 18:22 作者:admin111 來源:未知 閱讀次數(shù): 次
合肥七中物理組 王珍摘要:
本文主要介紹了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再次“遭遇”教學中常見的典型問題時,如何變換角度,重新審視,力圖使其“舊貌換新顏”,并從中折射出新課程的基本理念,進而實現(xiàn)新課程的目標,突出過程與方法的地位。
關鍵詞:
過程與方法 自主學習 積極參與 勇于探究 交流合作
今年是高中新課改的第一年,所有的人都是在摸索中前進,如何體現(xiàn)新課程理念?如何貫徹新課改的思想?如何實現(xiàn)新課程目標?一時間這些問題成了所有教師談論的熱門話題。在仔細研讀課程標準后,我認為:新課程確立了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與教學目標,這是發(fā)展性教學的核心內(nèi)涵。它與傳統(tǒng)課堂教學只關注知識的接受和技能的訓練是截然不同的。體現(xiàn)在課堂教學目標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有機整合,突出了過程與方法的地位,盡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探索、思考、觀察、操作、想像、質(zhì)疑和創(chuàng)新等豐富多彩的認識過程來獲得知識,使結(jié)論和過程有機融合起來,知識和能力和諧發(fā)展;關注學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yǎng)成,努力使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努力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1]鑒于此,為了使物理課堂變得靈動與鮮活,讓學生在過程中獲取到知識,在將近一個月的教學中,我做了一些簡單的嘗試,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案例一]、實驗探究,于自主學習中了解打點計時器
本實驗是重點實驗,它是力學實驗的基礎,通過熟練掌握打點計時器的使用,可以為測量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做必要的知識和方法上的準備。但在老教材中,我們一般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則被動接受,從而導致教學效果不佳,許多學生無法真正理解紙帶所記錄的信息,至于說靈活應用,則更是鞭長莫及了。
因此,如何突破這一困境?成了我備課時的障礙,經(jīng)過仔細思考后,我決定根據(jù)這屆學生的特點,對癥下藥: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合作精神,自制打點計時器:
然后開始介紹打點計時器的工作原理,并分析了所打紙帶記錄的信息。雖然這只是簡單的順序調(diào)整,但卻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不僅很快理解了打點計時器的計時原理,而且對紙帶的分析也非常到位,僅用了一節(jié)課的時間,大部分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計時點和計數(shù)點,并能求出對應時間內(nèi)的平均速度,
[案例二]、“走出來”的X—T圖象和V—T圖象
圖象一直是物理教學中的難點,一向以其“抽象”而令人“望而生畏”,尤其是學生在初中時沒有接觸過矢量,而這兩個圖象中又分別涉及到X和V兩個矢量,對于學生來說無異于是難上加難,在以前,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能否學好圖象是決定學生是選文還是擇理的一個重要籌碼。那么,我該怎么辦呢?是“循規(guī)蹈矩”,還是“另辟蹊徑”?
在課程標準中提到:在課程實施上注重自主學習,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高中物理課程應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究,勇于實驗、勤于思考。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學習物理知識與技能,培養(yǎng)其科學探究能力,使起逐步形成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2]
于是我決定讓學生參與到圖象的學習中,請他們把圖象“走出來”。如在講授下面兩個圖象時,我就嘗試了這種方法:

這兩副圖乍一看就象是孿生兄弟,“長相”一模一樣,然而“性格”卻有著天壤之別,那么應該怎樣引導學生去認識他們呢?我首先請同學們仔細辨別他們的坐標軸,知道一個是X—T圖象,另一個是V—T圖象,這一點很容易領會,但他們分別描述的是什么樣的運動哪?在這點上學生就不能很好的理解了,一時間眾說紛紜,并且錯誤的多,正確的少,我先是靜靜的聽著,沒有發(fā)表任何意見,待學生討論完畢后,我請同學們分段考慮第一幅圖,然后請一位同學把這個運動情景再現(xiàn)出來,由下面的學生來評價是對還是錯,接著我又用類似的方法讓學生走出了第二幅圖所描述的運動,雖然每次都要請2—3位同學才能走對,但許多同學在自己思考的過程中已經(jīng)領悟到了這兩幅圖的奧妙,且課堂氣氛空前高漲,在我沒有詳細講解的前提下,大部分學生已經(jīng)自行突破了瓶頸,在理論方面上升了一個高度。
[案例三]、在探究過程中體會物理思想
在過程與方法中,提出讓學生經(jīng)歷科學探究過程,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嘗試應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驗證物理規(guī)律。通過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的學習過程,了解物理學的研究方法,認識物理實驗、物理模型和數(shù)學工具在物理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3]
于是在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時,我屏棄了借助于數(shù)學知識,逐步推導的方法,因為這樣一來,無形中便扼殺了學生探究問題的天性,把有趣的物理知識變?yōu)榭菰锏臄?shù)學計算,有悖于學習物理的初衷。
在上新課前,我首先提出問題;對于勻速直線運動,我們已經(jīng)了解了其位移與V-T圖象的關系,那么對于勻變速直線運動,它的位移與它的V-T圖象,是不是也有類似的關系?請同學們看書上的“思考與討論”,使他們體會到一段時間內(nèi)通過的位移可以分為幾段計算,并且每一小段可以近似地看為勻速直線運動。最后在V-T圖象中把這一思想展現(xiàn)出來,即:

這樣,一步鋪設一個臺階,由簡到繁,逐步深入,在探索和思考的過程中,使學生逐步理解“無限分割,逐漸逼近”微分思想。
以上僅是我在教學實踐中的一點感悟,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文章中如有不妥之處,敬請各位專家、同仁指教。
主要參考文獻:
[1]、《新世紀教師素養(yǎng)》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2]、《物理課程標準(實驗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3]、《解讀物理課程標準(實驗)》
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文主要介紹了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再次“遭遇”教學中常見的典型問題時,如何變換角度,重新審視,力圖使其“舊貌換新顏”,并從中折射出新課程的基本理念,進而實現(xiàn)新課程的目標,突出過程與方法的地位。
關鍵詞:
過程與方法 自主學習 積極參與 勇于探究 交流合作
今年是高中新課改的第一年,所有的人都是在摸索中前進,如何體現(xiàn)新課程理念?如何貫徹新課改的思想?如何實現(xiàn)新課程目標?一時間這些問題成了所有教師談論的熱門話題。在仔細研讀課程標準后,我認為:新課程確立了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與教學目標,這是發(fā)展性教學的核心內(nèi)涵。它與傳統(tǒng)課堂教學只關注知識的接受和技能的訓練是截然不同的。體現(xiàn)在課堂教學目標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有機整合,突出了過程與方法的地位,盡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探索、思考、觀察、操作、想像、質(zhì)疑和創(chuàng)新等豐富多彩的認識過程來獲得知識,使結(jié)論和過程有機融合起來,知識和能力和諧發(fā)展;關注學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yǎng)成,努力使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努力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1]鑒于此,為了使物理課堂變得靈動與鮮活,讓學生在過程中獲取到知識,在將近一個月的教學中,我做了一些簡單的嘗試,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案例一]、實驗探究,于自主學習中了解打點計時器
本實驗是重點實驗,它是力學實驗的基礎,通過熟練掌握打點計時器的使用,可以為測量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做必要的知識和方法上的準備。但在老教材中,我們一般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則被動接受,從而導致教學效果不佳,許多學生無法真正理解紙帶所記錄的信息,至于說靈活應用,則更是鞭長莫及了。
因此,如何突破這一困境?成了我備課時的障礙,經(jīng)過仔細思考后,我決定根據(jù)這屆學生的特點,對癥下藥: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合作精神,自制打點計時器:
實驗器材 | 手表 長紙帶 水筆(最好用彩色水筆) 直尺 |
分組 | 同桌合作,兩人一組 |
要求 |
1、一人拉動紙帶,一人每隔一秒在紙帶上點一個點。(注意:時間可長可短,但時間間隔要盡可能保持相同) 2、請學生量出第一秒內(nèi)拉動紙帶的距離、前兩秒內(nèi)拉動紙帶的距離 3、粗略計算出這兩段平均速度的大小 |
[案例二]、“走出來”的X—T圖象和V—T圖象
圖象一直是物理教學中的難點,一向以其“抽象”而令人“望而生畏”,尤其是學生在初中時沒有接觸過矢量,而這兩個圖象中又分別涉及到X和V兩個矢量,對于學生來說無異于是難上加難,在以前,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能否學好圖象是決定學生是選文還是擇理的一個重要籌碼。那么,我該怎么辦呢?是“循規(guī)蹈矩”,還是“另辟蹊徑”?
在課程標準中提到:在課程實施上注重自主學習,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高中物理課程應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究,勇于實驗、勤于思考。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學習物理知識與技能,培養(yǎng)其科學探究能力,使起逐步形成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2]
于是我決定讓學生參與到圖象的學習中,請他們把圖象“走出來”。如在講授下面兩個圖象時,我就嘗試了這種方法:

這兩副圖乍一看就象是孿生兄弟,“長相”一模一樣,然而“性格”卻有著天壤之別,那么應該怎樣引導學生去認識他們呢?我首先請同學們仔細辨別他們的坐標軸,知道一個是X—T圖象,另一個是V—T圖象,這一點很容易領會,但他們分別描述的是什么樣的運動哪?在這點上學生就不能很好的理解了,一時間眾說紛紜,并且錯誤的多,正確的少,我先是靜靜的聽著,沒有發(fā)表任何意見,待學生討論完畢后,我請同學們分段考慮第一幅圖,然后請一位同學把這個運動情景再現(xiàn)出來,由下面的學生來評價是對還是錯,接著我又用類似的方法讓學生走出了第二幅圖所描述的運動,雖然每次都要請2—3位同學才能走對,但許多同學在自己思考的過程中已經(jīng)領悟到了這兩幅圖的奧妙,且課堂氣氛空前高漲,在我沒有詳細講解的前提下,大部分學生已經(jīng)自行突破了瓶頸,在理論方面上升了一個高度。
[案例三]、在探究過程中體會物理思想
在過程與方法中,提出讓學生經(jīng)歷科學探究過程,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嘗試應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驗證物理規(guī)律。通過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的學習過程,了解物理學的研究方法,認識物理實驗、物理模型和數(shù)學工具在物理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3]
于是在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時,我屏棄了借助于數(shù)學知識,逐步推導的方法,因為這樣一來,無形中便扼殺了學生探究問題的天性,把有趣的物理知識變?yōu)榭菰锏臄?shù)學計算,有悖于學習物理的初衷。
在上新課前,我首先提出問題;對于勻速直線運動,我們已經(jīng)了解了其位移與V-T圖象的關系,那么對于勻變速直線運動,它的位移與它的V-T圖象,是不是也有類似的關系?請同學們看書上的“思考與討論”,使他們體會到一段時間內(nèi)通過的位移可以分為幾段計算,并且每一小段可以近似地看為勻速直線運動。最后在V-T圖象中把這一思想展現(xiàn)出來,即:

這樣,一步鋪設一個臺階,由簡到繁,逐步深入,在探索和思考的過程中,使學生逐步理解“無限分割,逐漸逼近”微分思想。
以上僅是我在教學實踐中的一點感悟,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文章中如有不妥之處,敬請各位專家、同仁指教。
主要參考文獻:
[1]、《新世紀教師素養(yǎng)》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2]、《物理課程標準(實驗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3]、《解讀物理課程標準(實驗)》
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